就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创新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迫切需要技术进步作为支撑。而在技术进步的主导下,劳动力市场不可能不发生根本性改变。早就有人猜想过可能会消失的十大职业,至于会催生什么样的新兴行业,却难以预料。
全球大的上海全自动化码头2017年12月10日开港试运行。据介绍,洋山四期作业效率在不远的将来会达到每小时40箱,远超人工码头作业效率,且减少70%人工,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
2011年笔者到湖南湘潭调研。进入一家专业生产口嚼槟榔的工厂,里面都是女工在装袋。随行一起参与调研的某大学经济学博士,随口就问工厂管理人员,为什么不用机器替代人?管理人员回答,厂里的女工都是附近居民,她们进厂做一个月能有1700至2000元不等的收入。因为大量年轻人外出,工资也在不断上升,该厂在2009年就投入上百万元与某高校合作研发生产流水线,次年就上线了。
此类情形,可说随处可见。2008年,笔者川渝调研时,挂着苏、豫、皖等地车牌号的中型货车,载着水稻收割机进入农村收割水稻;2012年,来自北方的收割机开到云南,收割小麦。过去,在银行谋得一份职业令人羡慕,福利好、待遇好、工作体面。然而,因自助终端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柜台人员被“智能柜台机”逐渐取代的裁员时代已到来。以工行为例,2016年物理网点由16732家减至16429家,自助银行由29043家增至29385家,自动柜员机由99789台增至1000083台。建行2016年自动柜员机比2015年增加6034台,投入运营自助银行27872家,较2015年新增3178家。
理论上,技术进步与劳动者收入的关系研究探讨有三个类型。第一类,在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情况下,技术进步不会影响资本——产出比值的变化,资本和劳动可互相替代,称其为外生技术进步,一般存在于农业经济部门。第二类,企业不断增加知识积累,知识生产过程、人力资本积累会催生外溢效应,出现非线性、不确定、混沌的技术进步路径,也即内生性技术进步,这在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部门极为普遍。第三类,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资本——劳动比值不变,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量之比也保持不变,技术进步使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生产效率同步提高。当然,如果增加单位资本所能增加的产量保持不变,利润率不变,资本——劳动比值就会不断上升,这是强劳动型技术变迁;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变,资本与劳动比值不断下降,这是强资本型技术变迁。此类情形通常存在于传统制造业经济部门,可视为中性技术进步。
当然,真实世界远比理论要复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化程度,技术进步和劳动报酬、资本报酬的关系更为复杂。综合来看,有些行业有些企业因为劳工短缺被迫走上技术革新道路,所发生的一切简称为倒逼型的强制性技术变迁;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始终会走到技术前沿引领时代,在并不缺人的情况下就使用机器替代人,因此而发生的变化概述为引领型的自主性技术变迁;一些行业一些企业,因其他行业技术进步加快,不得不采取应对策略,一系列举措彰显出卷入型的适应性技术变迁。
将人与机器的关系变化放置到更长的历史时期来观察,每次技术革命、技术进步,终所创造的岗位远多于所替代的或减少的岗位。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化、智能化经济引发深思,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过大讨论。信息网络与一批有知识技能的人联结在一起,这批人收入急剧上升,会否造成新一轮社会心态不平衡?究竟网络经济发展是有利于就业,还是不利于就业?效率提高可能使传统产业岗位就业减少,但网络经济又有可能创造出很多新就业岗位。套用人社部官员的话语表述,“机器换人”其实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摩尔定律早已揭示了信息技术会以非线性的指数级速度发展。技术进步速度前所未有,不会像农业革命、工业革命那样给劳动者留出充分的时间去搜寻并适应新岗位。
就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创新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迫切需要技术进步作为支撑。而在技术进步的主导下,劳动力市场不可能不发生根本性改变。早就有人猜想过未来可能会消失的十大职业,至于会催生什么样的新兴行业,吸纳什么样的劳动者就业,却似乎难以预料。身处技术进步改变着就业吸纳形态的大转型时代,劳动者唯有持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每次新经济的发生,多半通过改变产品生产成本和中间交换的交易成本对经济发展形成重大冲击。而且,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就业革命,改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比关系。就目前来看,新经济时代,劳动者进入新经济行业和企业的门槛显著高于传统工业和农业。就某些行业(局部)“机器”替代人的自动化水平上升而言,技术进步直接效应是减少劳动就业,短时期内必会使劳动者收入减少;但技术进步会催生新兴行业,间接效应则是经济(全局)生产力水平到提升,吸纳更多就业,劳动者收入也可能会增加。技术进步,既有可能在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同时降低劳动收入在全社会收入中的比重,也有提升整体劳动收入占比的可能,向着何种方向变化取决于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变化。
经济规律永远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顺势而为。